长久以来,我时不时就能感觉到自己心里压着某块石头。在一帆风顺的时候,我感觉不到,在陷入困难时,它能督促我朝着某个方向走。但是在某一天,我推翻了一些长久以来的观念,同时社会向我传达的也不再是希望,这块石头开始折磨起我来。偶尔和朋友的谈心,发现了一些问题,于是有了这篇文章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在前进的道路上疲惫倒下,又或者在接受一些现实后感到无力的你。
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埋头前进的
从某个时间点开始,我发现自己开始挺难沉浸在游戏里,脑子里时刻有个声音提醒自己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游戏上。对此,我心里一直有疑问,是什么时候开始,我不再能自在的玩耍了呢?可能有人会想到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,能自发的这么自律,才能在工作和学习中脱颖而出。是啊,这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优势,我能通过一些试卷的筛选去到一些“xx班”。但这已经是过去式了,对于现在的我,这个习惯更像是,一个诅咒,一条枷锁。
“知识改变命运,细节决定成败,习惯成就人生",这是一条常见的标语,写在一间寻常的初中教室里,也刻在我的内心的某块地方。细细想来,我的许多思考方式都来自这条标语,我依稀还能记得会全班一起放声朗读,以及那时我的一些思考的碎片。从此开始,慢慢地,课间变成了写题的延续,争取成绩成为一种执念,甚至一种着魔。
那时对高考还没什么概念,但是会有几个选择,“xx学校xx班”、“xx学校”、“yy学校”、“职业高中”。当时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去了职高,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去了职高大概等于人生完蛋了的氛围下。我去了高中,当然是高兴的,但是不会想到人生完蛋了的氛围会一直持续到工作。
一些闲书有写,话语里常常会潜藏一些价值观假设。
”人生得成功才行“,是这句标语潜藏的。
否定与前进
“这个社会还是需要一些扫大街的人。”
“你难道愿意像你父母一样一辈子待在那个小地方吗?”
“我们已经只能这样了,这个家以后得靠你”
我们总是依靠否定来前进。
否定着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人,努力让自己不会变成那样。否定着不挣钱的行业,去往能挣热钱的地方。否定着普通的平凡的生活,得去往人生巅峰才行。否定着否定着,我们的道路变成了一条独木桥,好似前方是康庄大道,但是大家都是从桥上掉下去的人。
这些否定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无论是和朋友,老师,父母还是亲戚,一切向钱看,没钱也得要能来事,会攀关系。升官发财,高人一等,光宗耀祖,是我们的底色。没钱没地位,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来唾弃的对象,哪怕你干着公益,好人是用来嘲笑的。回头来看,我认为这来源于人们缺少足够安全的感受,于是赢下一切成了我们潜意识的目标。而这种不安,源于社会,俗话说接受社会的毒打,我们慢慢体会到自己是输不起的人。
”读书改变命运“,这句话隐含着一些判断,不读书的我们的命运是悲惨的,改变的前提是否定我们现在的生活,读书才是改变的最好方式。所以我们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读书上,悬梁刺股,拥簇着追逐着去改掉现在”不好“的自己,去“改变”自己的命运,追寻那微小的可能。内卷产生了,一分就是成千上万人,读书的沉默成本越发增高,投入的越多,退路也就越窄。而当我们不得不去接受被我们否定了十几年的生活时,我们是崩溃的。
我们的身后不知不觉变成了逐渐崩塌的深渊,慢慢地停不下来了。
读书的时候,我常常要问自己:
- 如何考到更高的分数?
- 今天是否认真学习了?
- 是否还不够努力?
- 我的智商是不是就只能到这里了?
这种审视没有尽头,可能会延续到我的棺材板里。
前进的尽头在哪里
“最近的新闻,现在上海和北京的公务员要看本科文凭,要 985 211 才行。”
“别看现在你们都在一起上课,等你们大学毕业以后,十年以后,差距就出来了…”
“我之前教的一名学生,没考好,现在在县城开水果摊卖水果。”
“当官不吃亏,以后有机会就当官。”
“xx现在在大厂工作,年薪百万,一个人养猫住大平层。”
常年活在这种标准中,我现在挺心疼自己的。
我也算有过一些理想,高中有放过一些大国工匠一类的纪录片,想着以后成为顶尖的科学家,工程师的白日梦。但是没有考上 985 又让我自己掐灭了这些念头,虽然后来了解到大部分的科研和一线工程不是那么美好的工作。
我还记得高中时,有写过一个小本本,里面记着零零散散以后要尝试的事物,要完成的目标,要去的地方,要结识的人…
这些事情大多一拖再拖,因为我还有“主线任务”没有完成,甚至是“主线前置任务”也没有完成,而这些任务对每个人还是一样的,改都不带改的,甚至年龄也卡的死死的,于是我只能踏上了一条又一条独木桥。
买房与责任
我们能轻易背负二三十年的负债,做一笔这么大的投资,在普遍没有金融背景知识的情况下,无他,只是大家都这么干而已。
而这也是大多数人无法跨过的主线任务,居高不下的房价成了另一条独木桥,大家每天和生活对线只为能得到一些能在本地买房的可能。
我原本以为掏空六个钱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直到身边的具体的实例告诉我这不是空穴来风。
我们买房,买的不仅仅是一套单纯的水泥盒子,更多是其捆绑的一系列东西。比如结婚的筹码,子女的学校,户口,家庭的责任,以及市民这个身份。房价在另一个角度是一种隐形的税收,如果这一套玩不转,只会转移成另一种形式,比如收租。
但是,就现在来说,这个担子有些太重了,对一个被驱赶着前进的人来说,我扛不动。
身份与安全
在当下,我们缺少社会身份带来的安全感。
以我有限的社会观察,作为个体的我们,难以独立地维护我们自己的某些权益。常见的是,想方设法把事情闹大,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,然后才能开始解决问题。无论是身边的自己的小事,还是周围类似人的一起的事,还是关乎一类群体的大事,都是如此。
公信力的丧失。我们想看到的是为群众着想,但实际的情况确是上面有相关政策,有补贴,于是做好面子工程,但是对于没有政策的情况,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。大部分体制工作人员并不会抱着对群众负责的想法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一切向上,向政策负责。如果没法完成指标,反而会没事找事,做类似钓鱼执法的行为,本末倒置。由此,我们还能明白,许多一直遗留的社会问题,大多是没有政策支持的苦差事,如果这事还牵扯到地方政府自己的收益来源,那基本没有解决的可能,而且最后的风险会下放给没钱也没有身份的普通人。
没有人会关注你的个人,为你站台。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社会身份才能拿到一些额外的社会保障,比如常见的医师公。我身边也有许多相关人士的退休工资能达到接近一万,在一个小县城里。私企普遍加班的时候,挺多政府相关岗位能在下午五点下班。如果去银行做个人贷款,没有足够多的流水的情况下,基本只会放款给公务员。这三类职业也刚好占据着教育,医疗和政府相关的社会资源,我们大多数的花销也都在这些上面。
缺少相对的公平。被插队的感觉并不好受,会让人感到焦躁。而这种插队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。这其实和国内玩家普遍喜欢玩游戏开挂很像,开挂带来的爽和安全感是无可比拟的,但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,以挂制挂是最后的选择。这也是破坏其他玩家游戏体验的行为,而在生活里的开挂,破坏的,是人心理的安全和幸福感,让人处在焦躁之中。
有这么一类叙事,站在国家的角度,指出发展是需要牺牲一部分人的,这是必要的没法避免的。但是,在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的国家,能考虑给被牺牲的人们一些补偿吗。
回到生活本身
为了对抗这些不安,我能选择什么。
放下太过困难的责任。比如我的主线任务之一,买房。卸下担子,让自己能够松一口气,来看看自己身边还剩下些什么。
寻找自己的内部支撑。去尝试更多的事物,自己喜欢的事物,虽然不能挣钱但是能够给予我自我满足的的事物。
寻找自己的外部支撑。建立和他人的联系,有能一起谈心的,有能一起玩的,有一些共同爱好的圈子…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攀关系,而是更为简单和轻松的关系,不要觉得没法交换价值的朋友没有意义,这只是一种附带品,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一些共同的记忆,相互的肯定和倾听的对象。
回到生活本身。从一些简单的劳动里收获及时的快乐,而不是以月为单位去备战未来。重新捡起生活里的获得感,能够更为惬意的去度过自己的时间。建立自己的仪式感,收获足够多的回忆,以此来填充自己。
我们的信念
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
我一直特别羡慕一类人,那些每天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爱笑的人。而这也是我现在向往的样子,填满空洞无力的自己,而后能去辐射他人。